广大师生: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与未央区文化馆联合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现将活动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名称
“非遗文化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安大学专场体验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24年11月12日(星期二)19:00
三、活动地点
北校区长安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多功能厅
四、主办单位
长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未央区文化馆
五、参加方式
有意参加的学生可通过“青春长大”系统报名参加;有意参加的教师可自行前往。
六、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特邀请碗碗腔皮影戏、杖头木偶戏、传统戏法(魔术)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学校,现场讲解展示非遗艺术,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一)碗碗腔皮影戏
项目简介:碗碗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跟秦腔,眉户并列为陕西三大剧种;此唱腔清新秀丽、婉转动听,碗碗腔主要因乐器中的铜碗而得名,此碗声音清脆,响亮、穿透力极强,曾有逸僧嘎碗为龙吟、世上未曾闻此音的美誉。1958年,周恩来总理易名为“华剧”有中华之意的蕴意。未央碗碗腔皮影戏源自宫廷、在汉武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后,流传至民间。清末民初最为流行。
传承人简介:柳小凡,西安市未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央碗碗腔皮影戏”传承人,皮影戏签手。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民革党员,西安市剧协会员,未央德庆艺术创研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皮影戏创编研习工作,组织参与创编《秦英征西》等十余部皮影戏。整理收集挽救百余部经典皮影戏。新编儿童课本剧十余部。
(二)杖头木偶戏
项目简介:
中国木偶戏古代又称“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精巧的木偶制作,生动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赞誉。
传承人简介:李巧玲,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木偶表演艺术家,1960年跟随著名秦腔艺术家、“袁派”艺术创始人袁克勤老师学习皮影及木偶戏表演。李巧玲老师擅唱丑旦、小生,为童话配音、配唱(秦腔、歌剧),代表作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金鳞记》等一批经典传统木偶剧。李老师早年曾传授来自上海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学习的法国女大学生米歇尔学习皮影表演,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民间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传统戏法(魔术)
项目简介:中国是魔术的发祥地之一,魔术孕育于上古时代,形成于奴隶社会,兴起于西汉初期,源远流长,影响甚广。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和埃及的幻术先后传到了中国,十八世纪末叶,西洋魔术和东洋魔术也先后传到了中国。外国传来的和中国固有的魔术熔于一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中国魔术。中国魔术也早已远播海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魔术作为中国文化使者访问了多个国家,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也为世界魔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传承人简介:张彤,张氏红色古彩戏法传承人。张氏红色古彩戏法源于河北杂技之乡吴桥。由其太姥爷张耀庆、姥爷张金奎、母亲张未英传承到张彤。张金奎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进入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元旦为毛泽东同志表演《归宗小翻》《钻三圈》《三仙归洞》等杂技魔术节目,技惊四座。随后受毛泽东同志嘱托,于同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延安业余杂技团正式成立,张金奎被选为团长兼杂技教练。
艺术教育中心
2024年11月11日